刘强东和京东,进入外卖领域的本意终于露出来了,那就是豪掷百亿开万店,要用现炒来彻底改变外卖现在的预制菜模式。
7月22日,京东首家“七鲜小厨”合营门店在北京东城区龙潭街道正式开业。与传统外卖门店不同,该店采用“外卖+自提”模式,所有菜品均由专业厨师在透明厨房内现炒现做。
这可能,才是刘强东做外卖真正的目的。
毕竟,从目前来说,你点的外卖,很有可能已经在冰箱里躺了三个月,甚至更长的时间。
这不是危言耸听,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,当前外卖平台70%的餐品使用预制菜加工。
因此,你心心念念等待到的那份"现炒"盖饭,很有可能只是加热了180秒的工业标准化产品。
而京东最新推出的"七鲜小厨",正试图用透明厨房和现炒模式,撕开这个行业心照不宣的遮羞布。
预制菜狂欢背后的隐忧
外卖行业的快速增长和火爆,催生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——中央厨房,他们每天生产数百万份真空包装的宫保鸡丁、鱼香肉丝、辣椒炒肉等等,然后再通过冷链配送到各个加盟店。
当你下单后,他们就会拿出来加热,并装入印着"大火现炒"的打包盒。
这种模式,虽然解决了出餐效率问题,却也带来了双重隐患。
一方面,由于长时间的保存,营养肯定会流失,食品也会变味,因此需要更多的添加剂和科技,来维持口感和保持新鲜等。
另一方面,而作为消费者来说,对自己吃的到底是什么,却毫不知情,口感虽好,但长期吃下去,却各种身体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了。
据某知名连锁品牌创始人坦言:"使用预制菜后,单店厨师从5人减至1人,但顾客投诉率上升了40%。"
这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:当餐饮变成流水线作业,我们的效率确实大大提高了,成本也降低了;但是餐饮却失去了他应有的烟火气,消费者也失去了他们对食物最基本的知情权。
七鲜小厨的破局三板斧
京东的突围策略,堪称精准打击。
首先,是"透明厨房+24小时直播",每个炒菜过程都像真人秀般被监督,这种近乎偏执的透明度,恰好击中了消费者被预制菜伤害的信任痛点。
7月22日晚,“七鲜小厨”业务负责人刘斌在接受记者提问时透露,“七鲜小厨”一份品质非常好,分量很足的盖饭就卖十几块钱。又便宜又好吃,还卫生放心,口味又是全国最棒的菜品配方,消费者自然不会再选择那些低质低价的外卖了。
有人实地探访过北京首店时,隔着玻璃看见厨师现杀的活鱼还在砧板上跳动。
其次,是独创的"菜品合伙人"模式。
刘斌称,京东以“合营厨房+菜品合伙人”模式破局,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市场化的竞争,让幽灵外卖在这个行业彻底出局。
10亿专项资金招募1000道民间拿手菜,既避免了自营菜品同质化,又以百万保底+分成模式激活了餐饮界的"民间高手"。就像餐饮版的"中国好声音",让巷子深处的美味有机会走向全国。
最后,是供应链食品安全的降维打击。
刘斌称,在食材源头上,京东与中粮、正大等头部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,生鲜食材全程可追溯;从流程上,净菜工厂采用洗切配一体化流水线,经过严格的出厂检测、密封包装好后,冷链运输到“七鲜小厨”门店,对比传统模式,门店省去了洗切配的动作,从源头上规避了卫生等问题。
万店计划的生死时速
但这场豪赌面临三大挑战:现炒模式,能否跑通盈利模型?
据行业测算,单店日订单需突破200单才能盈亏平衡,这要求京东必须重构用户消费习惯。
其次是人才缺口,要培养数万名掌握标准化操作的炒锅师傅,难度不亚于再造一个"新东方"烹饪学校。
最关键的还是消费者认知战。
虽然每家门店,安装高清摄像头,消费者可通过京东APP实时查看厨房操作,从而实现“看得见的后厨”。40项高标准检验检疫,由专业卫生管理机构史伟莎定期灭虫、消杀。
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,打消了消费的顾虑,取得消费者的信任。
但是,如果预制菜外卖只需要9.9元一份,而京东现炒外卖却需要15元甚至25元,又有多少人愿意为新鲜买单?
这不得不让人想起,以前网上的一个看似笑话又是真理的网络故事。
那就是,每个人都知道吃泡面不健康,可是他都吃泡面了,他还会在乎健不健康?
外卖也一样。
大家都知道吃外卖不健康,但是他都吃外卖了,他还会在乎外卖健不健康?
京东这场百亿赌局的背后,是对“吃饭"这件事的价值重估:我们消费者想要的,究竟是填饱肚子的高效率预制菜,还是真正的现炒?
时间也许会给我们答案。
网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