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嘉庚路,山高水长;嘉庚情,地久天长……”集美小学学生的集体朗诵诠释跨越时间长河的精神传承。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,在这个特殊的日子,“烽火弦歌——寻访厦门大学、集美学校内迁故事”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集美小学敬贤堂举行,社会各界代表齐聚嘉庚故里,用行动致敬烽火弦歌,弘扬爱国主义精神。
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、陈嘉庚先生侄孙陈忠信等共同推杆,写有“烽火弦歌”主题宣传活动的卷轴缓缓展开,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。厦门日报社党委副书记陈相华等为寻访团授旗。厦门晚报社社长、总编辑查本恩表示,88年前的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。在这个值得铭记的日子,厦门晚报社携手多家单位在嘉庚故里举行“烽火弦歌——寻访厦门大学、集美学校内迁故事”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,意义特别深刻。(记者 林润 王东城 吴笛)
爱国伟力 听烽火中的琅琅书声 感悟伟大精神内涵
80多年前,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攻击厦门,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校师生怀揣教育救国的信念,背负书箱翻山越岭,辗转来到安溪、大田、长汀等地扎根办学。他们在战火中坚守课堂,于危难中守护文脉,用勇气和信念谱写了一曲“弦歌不辍”的教育抗战史诗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此次主题宣传活动是一次致敬之旅、一次理想之旅,也是一次使命之旅。
展开剩余77%本次主题宣传活动历时7天,寻访团将通过徒步体验、走进历史旧址、面对面交流等方式,既讲好当年内迁故事,也记录闽西南大地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篇章。厦门晚报采访团将以纸笔、镜头和直播等全媒体传播手段,让更多年轻一代听见烽火中的琅琅书声,从而迸发爱国伟力,为家乡发展、为民族复兴接续奋斗。
历史接力 “行走的大思政课堂” 吸引9岁学生参加
除了厦门晚报全媒体采访团外,本次活动还吸引了诚毅中学、湖里区信成火炬学校等学生代表报名参与,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。他们将跟随采访团,沿着先辈足迹,重走当年内迁路,沉浸式感受这堂“行走的大思政课堂”。
为了让思政课堂更加入脑入心,此次主题宣传活动将围绕“五育并举”展开,涵盖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和劳动教育,将组织学生们徒步行走,锻炼体能,培养意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,同时在沿途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新貌和乡村振兴新图景。
主办方表示,寻访团将组织学生们在茶马古道体验徒步,在安溪文庙追溯岁月印记,在大田“森林课堂”感受烽火岁月求学的不易,以此引导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,涵养进取品格,更好地为民族复兴伟业挺膺担当。
多方合力 参与联合策划 派代表参加寻访团
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说,厦门晚报社此次主题宣传活动非常有意义,通过组织学生们重走当年学校内迁路,真正理解战火纷飞年代艰苦奋斗的精神,可以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。
信成火炬学校初一学生洪明裕是寻访团成员之一。他说,参加此次活动,是想更多地了解抗战历史。他带上了笔记本和笔,将记录下一路上的所见所闻、感受以及触动他的细节,之后希望能分享给更多人。
“烽火弦歌——寻访厦门大学、集美学校内迁故事”主题宣传活动也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。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、集友银行有限公司参与联合策划,同时派出热心代表参加寻访团。中建一局集团东南建设有限公司的职工子女也成为寻访团成员,切身感受嘉庚精神和家国情怀。
历史故事
为保护师生安全 厦大和集美学校内迁
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,战火烧到福建沿海。当年9月3日,日本的飞机、军舰开始侵犯厦门,集美成为前线,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处在炮火威胁之下。为保存国家文化血脉和闽南教育精华,确保师生安全,集美学校所属师范、中学、商业、农林和水产航海学校被迫穿越战火,辗转迁徙到安溪、大田和南安等地。
1937年9月18日,陈嘉庚从南洋回电,告诉集美学校师生“移校可行”。20日,集美学校老师陈村牧、王瑞壁、王成竹等人到安溪考察,选择移校地址。10月13日,集美中学、师范率先内迁安溪,搬迁到原本计划作为储盐仓库的安溪文庙。安溪中学、中心小学部分校舍作为集美学校用房。
当时,在校学生先放假,邻近的各自回乡。按注册时间,新生、老生从各地挑着行李,爬山越岭奔赴安溪报到。由于战争,厦门到安溪的公路被破坏了,搬运东西时,有的路段好,可用汽车,但大部分靠人工肩挑背扛。从集美到安溪有130多里路,留校师生步行前往,不少学生背着行李一天就到。一些老弱的教职员工和家属,由学校统一组织卡车。遇到路况不好的,还要爬山越岭,路途艰辛。
后来,水产、商业、农林三校也迁入安溪文庙,与师范、中学合并,称为“福建私立集美联合中学”。后来,由于生源剧增,校舍严重不足。为了满足办学需求,水产、农林、商业等学校移到大田办学。抗战爆发后,沿海城市相继沦陷,全国仅有的几家航海学校几近停办。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搬进内陆后,大田均溪太浅,不符合跳水训练标准,师生们就在溪流中深挖5米,再造一个跳水高台。内迁八年,在远离大海的深山密林里,集美水产航海学校为国家培养出300多名高素质的航海人才。
在日军炮火的侵袭下,厦门大学也计划内迁。1937年12月20日,厦门大学正式停课,大批量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装箱待运。24日,师生们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,开始向长汀进发。时任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制定周密计划,用了9辆大卡车将仪器、图书运到长汀。翻山越岭,长途跋涉800里,前后经历20天,于1938年1月12日安全抵达,1月17日复课。据说,除了损失一箱生物药品外,其他教学仪器及各种图书资料均完好无损。后来的资料记载,在抗战内迁高校中,像这样基本完整地把学校搬走的并不多。
那时的长汀,没有电,只能用花生油及灯草芯点灯。萨本栋将政府配给自己的小汽车上的发动机卸下来,连接交流发电机,给教室和阅览室供电。有电灯的图书馆成为大家争夺的“宝地”,但是,电只供应到晚上9点,9点前五分钟,电灯会闪几下,9点一到,大家就撤退了。在长汀期间,厦大教师善于教,学生勤于学,具有良好的学风与校风。办学成绩斐然,声名鹊起,闻名海内外,厦大也因此被誉为“南方之强”。(记者 陈满意)
发布于:北京市网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