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什卡,也称为沙斯夸,是一种源自北高加索地区的单刃、单手使用、且无护手设计的军刀。
这种军刀的刀刃曲线较为温和,介于典型的弯刀和直剑之间,既能实现强力的切割,也能完成精准的刺击,兼具两者的优点。
沙什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高加索山地的各个部落。关于这种武器的最早描述,已有记录在17世纪初的西格鲁吉亚地区,尽管现存的大部分沙什卡的剑柄大多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时期。
据考证,最早确切的沙什卡实例可追溯到1713年。随后,这种军刀被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哥萨克部队广泛采用,成为他们的标志性武器之一。
沙什卡主要分为两种风格:一种是高加索地区及切尔克斯人的沙什卡,另一种则是哥萨克风格的沙什卡。
展开剩余78%1834年,俄罗斯政府正式制造出了第一款军用沙什卡样式,为后续军队装备奠定基础。
非管制的沙什卡刀刃来源复杂多样,既有来自高加索本地的,也有俄罗斯制造的,还有部分产自德国的刀刃。
典型的高加索或切尔克斯风格沙什卡比哥萨克风格的要更长一些,刀身更显修长。
到了19世纪,沙什卡逐渐取代了除骠骑兵外所有骑兵部队的传统军刀,成为主要武器。
俄罗斯军队在征服高加索地区(1817年至1864年)期间,接触并使用了沙什卡,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这种灵活锋利的武器,而不是传统的军刀。
非管制的沙什卡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:
第一种是高加索式,这种刀的刀柄几乎完全藏于刀鞘之中,主要由库班哥萨克人和北高加索的部落使用。这种设计虽然极为轻便,重量只有300到400克(约0.66到0.88磅),灵巧且结实,但存在一个缺点——在下雨天,雨水可能会渗入刀鞘内部。
第二种是顿河哥萨克式沙什卡,这种军刀的刀刃相对更加笔直,重量大约为1公斤(2.2磅),相较之下更为厚重。
第三种是捷列克哥萨克短剑,类似顿河哥萨克式短剑,但剑柄并未收藏于剑鞘中,体积轻巧,结实耐用,便于快速拔刀出击。
俄罗斯第一款正式标准的军用沙什卡是1834年型,之后推出了改进型1838年式。
到了1881年,俄罗斯军队又引入两种不同风格的沙什卡:一种为哥萨克式,显著特征是无护手设计;另一种为“龙骑兵”式,更加接近标准军刀,配备了黄铜制成的指节弓,这种设计源于1841年的龙骑兵军刀。不过,尽管外形不同,这两种刀刃在本质上并无差别。
哥萨克军团,虽然非正式的军事单位,依然持续使用非规制的沙什卡,直到1904年才正式获得统一标准的沙什卡。
苏联政府于1927年推出了新的沙什卡样式,其设计与1881年哥萨克式沙什卡相似,该款式一直生产至1946年。
最后一款被引进的沙什卡样式为1940年型,专门配发给一线指挥官和高级将领,这两款都配备了指节弓以增强手部保护。
沙什卡整体长度较短,通常在80到105厘米(31到41英寸)之间。刀刃略呈弯曲,带有凹槽,且只有一侧有刃;靠近刀尖三分之一处的刀背常被磨成假刃,用以辅助刺击。
刀刃长度一般为65至80厘米(26至31英寸)。
刀柄无护手,末端呈钩状,形如两只“耳朵”,这是西亚高地武器的典型特征,从土耳其的亚特坎一直到阿富汗的佩什卡布兹都能看到类似设计。
沙什卡佩戴时,刀刃向上,悬挂于剑鞘内。高加索版本的剑鞘较长,覆盖了大部分刀柄,仅露出钩状的末端。
而非制式的沙什卡则相对简朴,通常配备角质剑柄;装饰华丽的沙什卡剑柄则镶嵌着黑色、金银等贵重材料,并配有与之匹配的剑鞘挂架。
俄罗斯军用沙什卡则显得朴素许多,剑柄多为黄铜圈套、肋状木质握柄及黄铜剑柄组成。与传统非制式沙什卡不同,这些军用款的剑柄上往往带有穿孔,用以悬挂剑结,并装饰有帝国徽章。
1917年革命之后,许多军官会将这些帝国徽章磨去,以避免政治上的麻烦。
苏联政权时期制造的沙什卡(如1927型)则用共产主义标志替代了旧帝国符号。
士兵用的型号经常改进黄铜制剑鞘装置,以便装配莫辛纳甘卡宾枪的刺刀。
军官用的型号虽然结构相似,但通常不配刺刀,且装饰更为精美。
沙皇时期的军官在军帽和武器装饰方面享有较大自由度,甚至有些军官会佩戴非管制的沙什卡。1834年型沙什卡深受欢迎,直到1881年型推出后,一些部队还抱怨不已,甚至要求归还旧款军刀。
关于高加索人如何使用沙什卡,现存的当代文字资料极为稀少。
不过,根据现存的俄罗斯军事手册显示,尽管沙什卡没有护手,军用沙什卡的使用方法与西欧军刀类似,具备相似的切割、刺击、防御和格挡技巧。
值得注意的是,无论高加索传统如何,俄罗斯士兵并未被训练成在拔刀时就一气呵成地完成切割动作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