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搜狐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李麻花
《1》
茶席间常被提及的水仙,并非只有一种模样。
普通水仙、高丛水仙、老丛水仙,同属水仙茶系,却在岁月的打磨中,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味轨迹。
有人说,普通水仙像初入江湖的少年,带着清爽直白的香与醇;
高丛水仙似历经世事的中年,滋味里多了几分沉稳与层次;
而老丛水仙,更如看透沧桑的老者,每一口都藏着时光沉淀的深邃。
展开剩余86%这三者之间,究竟隔着怎样的距离?是树龄的简单划分,还是风味的天差地别?
不少茶友初尝水仙时,总在三者间犯迷糊:明明都叫水仙,怎么喝起来差这么多?
买茶时,又该如何避开“以次充好”的坑?
今天,咱们就抽丝剥茧,用最实在的干货,聊聊这三种水仙的区别。
掌握了这些,下次再品水仙,你也能一眼看穿它的“身份”。
《2》
先聊聊普通水仙。
它特指生长在武夷山境内、树龄未满30年的水仙茶树。
作为半乔木大叶型品种,水仙茶树的高度本会随生长自然变化。
但普通水仙为了便于机械化采摘,通常会定期修剪,保持相对低矮的树形,看上去更接近灌木,这与自然生长的高丛、老丛水仙形成了明显区别。
从风味来看,普通水仙最突出的是品种自带的醇厚感。
这种醇厚并非抽象的描述,当茶汤入口,用舌尖轻搅,能清晰感受到茶汤里饱满的内容物,咽下后,口腔中仿佛覆着一层细腻的“糖衣”,将舌面温柔包裹,顺滑中带着绵密的质感。
若要找个类比,它像细腻的牛奶,又似丝滑的巧克力,无需刻意咀嚼,便能在口中自然化开,留下绵长的甘润。
不过,普通水仙很难出现“丛味”。
所谓丛味,是水仙茶树在岁月沉淀中形成的独特气息,需树龄达到30年以上才会逐渐显现,树龄不足的普通水仙自然难以具备。
取而代之的是它相对高扬的香气,成品茶多带着清新的兰花香,因此也常被称为“兰香水仙”或“花香水仙”。
即便没有丛味加持,普通正岩水仙的表现也足够亮眼。
它的醇厚感在岩茶众多品种中已然出众,兰香与醇滑的茶汤相互映衬,入口清甜爽口,咽下后香气在喉间久久不散,足以让许多茶友为之倾心。
只是若后续喝过高丛水仙,便会发现,这还只是水仙风味进阶的起点。
《3》
高丛水仙,指的是生长在武夷山境内、树龄介于30到60年之间的水仙茶树。
作为大叶型半乔木,水仙茶树的生长本就遵循自然规律。
随着树龄增长,若未经刻意修剪,根系吸收的养分能均衡输送到各个部位,让茶树自然长高长壮。
到了高丛阶段,茶树往往能长到成年男子的高度,与经过修剪的普通水仙形成鲜明对比。
对水仙而言,30年树龄是个重要的分水岭,如同“三十而立”的人生阶段。
树龄达标后,水仙标志性的丛香才开始初步显现,像一朵含苞的菡萏,藏着即将绽放的精彩。
不过,高丛水仙的丛味并不张扬,常常隐在高扬的兰花香之后。
初尝时,人们很容易被浓郁的兰香吸引,若对丛味不熟悉,甚至会忽略它的存在。
但只要细品茶汤,就能发现那股暗藏的丛味。
—带着一丝木质的沉静,又混着些许苔藓的清润,在兰香的底色上悄悄铺展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它的醇厚感。
普通水仙的“醇”已能在岩茶中脱颖而出,而高丛水仙的茶汤,醇厚程度更胜一筹。
入口时像加了蜜的米汤,绵密顺滑,咽下后整个口腔被温润的质感包裹,回甘里还带着丛香的余韵,层次比普通水仙丰富得多。
这种“更上一层楼”的风味,正是岁月赋予高丛水仙的独特礼物。
《4》
老丛水仙,特指生长在武夷山境内、树龄不低于60年的水仙茶树。
若以60年为界限,1965年及之前栽种的水仙茶树,便可归入老丛之列,而此后种植的则多为高丛。
作为自然生长的半乔木,老丛水仙的树高堪称水仙家族之最。
未经修剪的单株老丛,能长到一层楼的高度,采摘时往往需要借助梯子,否则即便是身高出众的茶农也难以触及嫩芽。
风味上,老丛水仙最鲜明的标志是入口难忘的丛味。
它不像高丛那般含蓄,而是直接迸发在盖香中,浸透在茶汤里,带着木质的沉稳与树林的清润,直率地宣告着自己的身份。
就连原本突出的兰花香,此刻也退居尾调,甘愿为丛味让出C位。
茶汤的醇厚感更是登峰造极。
若说高丛水仙的醇厚已足够令人满足,老丛水仙则会彻底颠覆你的认知。
茶汤入口,像极了陈酿多年的佳酿,绵柔中带着厚重,又似浓缩的蜂蜜水,滑过舌面时留下饱满的质感,每一口都让人舍不得快饮,只想小口慢啜,让那份浓醇在口腔中久久停留。
等到上一冲的回甘渐渐散去,再续下一泡,茶汤依然韵味十足。
一杯饮尽,心头涌起的不仅是茶香的余韵,更有被岁月沉淀的滋味打动的畅快感,这便是老丛水仙独有的魅力。
《5》
了解了普通水仙、高丛水仙、老丛水仙的区别,便不难发现,它们的差异不仅是树龄数字的变化,更是时光雕琢出的风味进阶。
普通水仙以清锐兰香与扎实醇厚打基础,像青涩却亮眼的开篇;
高丛水仙凭初显的丛香与更绵密的汤感,成了渐入佳境的中段;
老丛水仙则用张扬的丛味与极致的醇滑,收束成令人难忘的终章。
其实,无论树龄长短,水仙都有其独特风姿。
普通水仙的鲜活、高丛水仙的沉稳、老丛水仙的深邃,不过是时光赋予的不同表达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发布于:福建省网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