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 河南日报 》( 2025年07月30日 第 11 版)
□李长顺
有一个不能忘怀的日子叫八一节,有一面心中敬仰的旗帜叫军旗。“八一”这个节日,深深烙在每个军人的血脉中。“八一”这杆大旗,高高飘在每一个从军人的脑海里。
我服役的岁月中,军营的每个八一节都记忆犹新,尤其是我刚入伍的那年“八一”,那年我十八。
那年八一节前,我参加了全团报道员培训班,培训班统一吃住在青城山下五里沟口的团部招待所,这种类型的培训班我已参加了两次,累计脱产学习时间也有个把月,稿子写了不少,但暂时还没有一篇能变成报纸铅字。
我名叫长顺,可我入伍之后的第一年并不顺。先说在新兵连吧,驻地在四川绵竹县某地,入伍不到一周,一次晚点名时,我哧溜一下晕倒在队列里。怪就怪我肠胃娇气,新兵连炊事班都是四川老兵,饭菜都放辣子,辣得我每天半夜跑肚子,这才会晚点名出洋相。适应了半个月,我才慢慢与辣子对上脾气,不再频繁拉肚子了。
新兵连第三周,连续两天早晨紧急集合,我在全排面前有了“高光时刻”:背包不合格,跑起就散架。知耻而后勇,第三天早上全连紧急集合,我夺得集合速度第三名,背包也打得标准了。全排面前我丢了脸,全连面前我长了脸。
展开剩余60%我虽然身子骨弱,但性子倔强训练刻苦,两个多月新兵连生活结束,我的射击投弹步操成绩都处于中游,我学到了老班长的不怕苦精神,增强了自己的体质。
我从新兵连下到驻四川灌县(今都江堰市)工程兵某团,在负责全团装卸任务的一连埋头苦干,干最苦最累的装卸水泥活也不落人后。
我还主动请缨,利用一块旧黑板为战友定期出板报,用生动活泼的语言,及时报道战友的好人好事。正因这番努力,才被连队两次推荐参加全团报道员培训班。想想同志们每天大太阳底下挥汗如雨,我在培训班里舒舒服服写稿子,写了一篇又一篇,却都发不出来,这件事也让我焦虑又内疚。
那年八一节前夕,领导说培训班放假,报道员各回本连过部队里最隆重最热闹的八一节,我主动要求留守看家,我希望趁休息时间多写多学习。所以在那个热闹的八一节里,我独守培训班,写了一篇稿子,还看了一本书。
出水才看两腿泥。我不仅在培训班比别人刻苦,平时在连队施工的日子里,在完成繁重的装卸任务后,晚上熄灯号响后,我还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写,星期天节假日,我不打扑克不逛街不上青城山游玩,还在写写写。
几多耕耘几多收成,我在投稿近五十篇后终于有了收获,两个半月内,连续在《工程兵报》和原成都军区《战旗报》发表五篇稿件,其中有三篇是头题,里面就有八一节我加班写的那一篇。我因此受营嘉奖一次,还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。之后不久,上调团政治处宣传股报道组当了专职战士报道员。
十八岁那年,我度过别有滋味的八一节。十八岁那年,我从一个屡屡出糗的新兵蛋子,变成一名小有成绩的报道员。我似一只羽翼渐丰的军营布谷鸟,穿云破雾不知疲倦,在“八一”军旗指引下,引吭高歌“向前向前向前”。
网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