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充分发挥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,南昌师范学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提前谋划、统筹部署,由文学与历史学院具体筹建组织的“文韵传声,普语润行”推普实践队,以青春之名勇担文化传承与乡村赋能的时代使命。
2024年,实践队已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金坪民族乡的调研中,敏锐捕捉到代际语言沟通障碍等制约乡村发展的症结。今年7月13日至19日,队员们带着更加成熟的方案,再度奔赴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,以“承前推普夯基筑梦,启新融文赋能兴村”为主题,围绕“推普+多元实践”的创新路径,为乡村发展注入汩汩语言活水。
推普筑基:深扎乡土根脉,细绘语言图景
实践队通过走访交流、问卷调查等方式,与村民展开深度互动交流。调研显示,尽管青壮年普遍掌握普通话,少数民族聚居区仍存在代际语言沟通障碍。针对不同民族和年龄段,队员们设计了分层培训方案,重点指导基础发音、常用词汇和实用场景交流,为推动推普工作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。
展开剩余75%推普赋能:联动产业发展,激活乡土动能
队员们深入石玉莲工作室,与党的二十大代表石玉莲面对面交流,学习其运用“三控施肥”技术提升稻田产量的实践经验。在田间地头观摩农用无人机精准作业,现场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语言,帮助村民理解现代农业技术要点,架起了知识与实践的语言桥梁,激发乡村产业活力。
实践队还聚焦当地特色农产品翠冠梨,策划开展“果园实景展示 + 民族种植故事”直播助农活动。针对方言壁垒带来的产销难题,培训果农规范表达,与侗族果农搭档用流利普通话介绍翠冠梨原生态优势,既拓宽了销售渠道,也彰显了普通话在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作用。
推普育苗:浸润童心沃土,播撒文化薪火
在“童心港湾”教育阵地,实践队开展“语言+”系列推普活动。通过绕口令比拼、诗词接龙、红色故事讲述等趣味形式,融合语言训练与文化传承。孩子们在红色故事中感悟革命精神,在《礼仪之邦》的舞蹈中领悟中华礼仪,在防溺水情景剧中掌握安全用语,语言知识与文化素养同步提升,赢得家长高度评价,为乡村文化振兴播下希望的种子。
推普铸魂:融汇民族文化,厚植文明根基
实践队深入金坪民族风情园,系统记录侗族银饰锻造、苗族蜡染、畲族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普通话成为打开文化宝库的钥匙,搭建了民族语言互译的桥梁。与非遗传承人交流中,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对促进民族文化交融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。
此次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社会实践活动,文学与历史学院“文韵传声,普语润行”推普实践队以行动践行使命,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成为乡村沟通的桥梁、文化的载体,更是发展的利器。青春的赤诚与智慧,正书写着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。南昌师范学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引领下的这场青春实践,其探索的路径和积累的经验,必将为乡村振兴蓝图增添坚实而鲜亮的笔触,持续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。(郑玉洁、何鹏)
发布于:江西省网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